第102章 第一百零二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102章 第一百零二章
江州地下城的事, 也將才傳出大半月,按以保川府為圓心往四方發散,傳到和州那邊, 至少得二十天出頭,也就是說,崔閭這邊收到畢衡的信, 江州這邊的起出巨藏之事,也將進入和州府。
並著崔閭為兒子辦了喪的消息, 一起遞進了和州衙署。
後者與政事相連, 是裹在皇帝與其通的往來秘信裏到的,前者屬日常邸報消息,和州路遠, 與朝廷存個十天半月信息差也屬正常, 因此, 當畢衡同時收到關於江州兩則重要信息時,一整顆心都陷於淩亂與忐忑中。
他基於自己的立場和考量, 覺得事雖超出計劃外,可並不影響結果,只是會將原計劃內的鹽引之爭,周期拉長,可這也能避免各方因為傾銷海鹽之事,而激發的矛盾和內鬥, 他覺得溫水煮青蛙, 要比崔閭早前的價格戰,更能替皇帝解憂, 畢竟他要比崔閭更了解朝廷,更懂皇帝啊!
崔閭太激進了, 會讓皇帝夾在他們和地方鹽政左右為難的,作為一個體貼的臣子,他怎麽好讓皇帝陷於朝議,被代表各方勢力的朝臣刁難,有失聖上威儀呢?
所以,他們計劃的方向沒錯,只是他在執行過程中,稍稍改動了一點點……而已。
畢衡捏著剛剛到手的消息,試圖說服自己,並努力回憶自己在信中,有沒有就崔老二之事,說出更過分的話,畢竟是人家親生的,再不好,也由不得人一味的貶低指摘,這點人情世故他懂。
可從始至終,他仍一點沒覺得自己行事有錯,只是偏差,偏差又不是壞計,拉回正軌,仍能繼續執行,若崔閭回信,因此不高興他的改動,那大不了再從江州拉一批海鹽來,重做一次傾銷方案就是了。
生氣?生什麽氣?他都替他在皇帝面前陳情了,否則依崔老二的做派,早把他這個當爹的,在皇帝面前的印象給毀完了,可慶幸他能有秘折私報的恩榮吧!換誰也不能像他這般,能第一時間向皇帝討人情吶!
他沒做錯,他比崔閭長了二十歲,又先入朝為官,比崔閭更懂為官之道,這不,皇帝已經對他的做法表示了嘉獎,回函上表示明年的鑿渠款,已經準備好了,就等冰化雪消,他和州就會全面發動,開挖屬於自己的河道了。
多年夙願將要達成,不只他激動,連衙下署官們都一起跟著高興,紛紛上前恭維,讚他有大禹之能,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,整個和州的百姓,都應該來感謝他,感謝有他這樣一位青天大老爺,永遠將百姓放在第一位,急百姓所急,想百姓所想,河道挖成之日,便是他畢衡立祠之時。
終於,那一絲的不安,叫這天大的喜悅給沖散了。
皇帝的河道款,讓他堅定的以為,定是自己在鹽事上的發揮得到了肯定,全盤否定了他前面幾十年打下的基礎,以及因為江州才有了銀子的事實,更先於其餘州府拿到治理銀子的先決條件,則是因為江和兩州之間的商道。
這筆錢是在入了皇帝內庫之後,就被安排給和州了,不是由海鹽傾銷案帶起來的天降驚喜,只是恰好湊了個前後腳的時機而已。
他把誤會當恩寵,更加重了他對計劃改動後果,深得聖意的深信不疑。
皇帝都認可了我的行事方法,你一個江州府臺,還敢逆了皇帝的意?所以,自然也沒理由與我生氣。
生氣、生隙,可就是你的不對了,老哥哥年紀比你大,總是會讓一讓你,退一步的。
是以,說服自己還不算,他還將此想法匯聚成信,發給了崔閭,以圖讓崔閭順著他的思路,理解他、肯定他,進而繼續為和州輸送經濟命脈——低價海鹽。
崔閭不是傻子,他甚至很清楚擅動計劃根本,會引得崔閭大火,可總有一份僥幸,讓他忽略了不安,認定自己沒錯,持身正派,一心為民,沒往兜裏劃拉半毛銀錢的利,他有什麽錯?若有錯,只是因為他太愛民如子了,舍不得治下百姓再多辛苦,只想把好的往自己治下拉,私心不算錯。
直到聖旨封他為督渠總領,全權統管鑿渠引水之事時,他還沒意識到聖心轉變,等接下來的職權交接,才叫他清醒過來,望著來接他職的韓元愷,塞在喉嚨裏的字一個也吐不出。
作為北境一脈,他當然知道韓元愷是誰,那堪比帝師之人的學生,他質疑不起,更不可能在職權交接時搞花樣為難人家。
正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畢總督,以叫人愕然之姿,卸了任,專職調去修水渠了。
朝上各方勢力大佬:求仁得仁,心想事成,祝好!
當然,此時的畢衡還在和州做著他的總督,派了人將崔府為崔二少爺辦喪儀的事,傳進了沙海,想著到底是崔閭之子,若然人能回來,偷偷送回江州,多少也能賣給個好。
崔仲浩被死亡的反應目前無人知,深入須彌沙海的一幫人,也不是為救他而來。
幺雞在臨行前,受了崔閭的邀請,往衙署後院,吃了好大一桌超豐盛的飯食,美酒佳肴,酒足飯飽,他倒也好說話的很,拍著胸口保證,必定給他把那些護衛的屍體帶回來,好在如今天寒地凍,沙海那邊氣溫也幹燥,那些護衛的屍體想來不會太過腐敗,要運回並不太難。
崔閭準備了十幾口上好的棺木,就等著將那些護衛們運回收殮。
太上皇能指了幺雞前往,可見對這事的重視,早前他們去打沙匪時,幺雞便是前鋒,路形熟悉,且戰力彪悍,打一窩沒什麽章法的匪寇,也算是大才小用了。
崔閭也清楚自己這邊分--身乏術,想吊著那幫沙匪往西番國一探的想法,無人可用,若有人,太上皇也不會放著那處老是死灰覆燃,打的都失了興味,再不親涉。
若非太上皇親自開口,幺雞是懶得動的,一窩毫無價值的前菜,殺雞焉用牛刀?和州邊上的駐軍就能幹。
可怎麽辦呢?
他現在已經淪落到只能靠跑腿,來維持主上心裏的位置了,那旁邊本來屬於自己的站位,早被崔府臺搶了,他擠都擠不進去,只能在外圍抓耳撓腮,企圖示好崔府臺往旁邊站一站,讓點空隙給他,好搶救一下他岌岌可危的地位。
幺雞苦啊,大半輩子下來了,沒料自己會失寵,想當年那武景同的出現,也沒這麽引他警戒,真真是大意失荊州啊!
主上,好歹你也雨露均沾些,別太讓老臣寒心了餵~!
太上皇當沒看見幺雞哀怨的眼神,任務指派下去了,還要囑咐一句,“若捉到了那不孝子,記得用棺材裝回來。”
幺雞這麽多年只學會了一件事,就是絕對服從,凡太上皇所言,不管對錯,絕對依令執行,太上皇若沒這句話,信不信?他能把人捆馬屁股後頭,一路拖回來,屆時……呵呵,全西北長廊線上的人,都將會知曉,崔府臺家的二公子在和州“死而覆生”了。
畢衡的第二封信,崔閭看完直接燒成了灰。
去你大爺的,一副為了我所謂的計劃正軌,委屈你再做一次傾銷方案,還要白送你千斤海鹽的主意,弄得好像你多委屈似的。
合著之前的計劃一切都是為了我?
我好好的在江州,有錢有人,挖個地下城幾年政績都不缺的人,我做勞什子計劃,要弄海鹽往江對岸跟人打擂臺?
不是為了你畢衡,和你嘴裏的和州百姓,我多餘管內裏百姓吃不吃得上廉價鹽的事,反正朝廷鹽政,也不是我個小小的江州府臺該管的,我真是純純給自己找鍋背。
畢衡腦子是不是壞掉了?他還記不記得,自己哭窮時候的模樣?
崔閭決定提醒提醒他,擡腕寫信直接跟他要上次海鹽的鹽款。
既然計劃沒有做成,那那批海鹽就不算是為政務消耗,你和州沒有獨吃我一地海鹽鹽利的道理,給錢吧畢大人。
當初我是怎麽拆東墻補西墻,發動全州府竈戶為你搞的幾千斤鹽,你畢衡可是知道的,就算想賴賬,本府手裏也有一份兩州引鹽通商協議,本為堵西北長廊線上官員和朝廷非議的協議,沒料竟然用在了兩人撕逼決裂上,崔閭寫的時候,簡直百味雜陳。
太上皇把信拿過去看了一遍,斜睨著某人揶揄道,“你倒是大方,幾千斤鹽竟是眼也不眨的賒了出去,且協議補充條款上的鹽價……”說著將信倒扣到桌上,瞇眼吐出兩個字,“十文。”
崔閭不緊不慢的將信吹幹,往信封裏塞,然後才道,“那是補充協議的價錢,兩州正式協議裏可不是。”
當時為了做戲做全套,正式協議裏的鹽價是官鹽價的十倍低,一斤約在四五十文左右,而私鹽價則更低的,也將在三十文上下,之所以作個補充協議,是為了取信私下來投誠談生意的鹽販子,只要能將海鹽銷路打開,賣越多價越低,最低可低至十文上下,是為了引流才給了巨大讓利。
所以,當畢衡沒有照著計劃走時,這補充協議裏的鹽價就不作數了,他就是跟他按照正式協議裏的官鹽價要,依和州的財庫,量他也拿不出這筆錢,更何況,他為了獲取和州民心,還無償發了一批,呵,拿他的鹽收買人心,回頭他在和州的名聲,不定因為老二那孽畜,被說成什麽樣呢!
哪有吃完就撂碗摔筷子,罵請客的主人家的?
他崔閭從來也不是屬菩薩的,認清了畢衡的真面目,就絕不再有拖泥帶水之行止,一切按照協議內容來,再別提情分二字。
至於早前答應的,支持和州開渠引水的銀兩,不作數了,賣他好,不如賣皇帝好。
崔閭低頭,給信封口壓上火漆,年後灃兒上京,他必定得給孫兒鋪路,這江州每年的稅率,定是要上漲的,且皇帝內庫今年既然收了他的珍寶箱,日後自然也當成定例的送,這麽多錢砸下去,他就不信皇帝敢薄待灃兒半分。
即便有太上皇的私信作保,崔閭也相信現官不如現管,畢竟灃兒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討生活,他要叫皇帝把灃兒看成江州財童子,灃兒好,皇帝內庫才有銀錢進賬。
都一樣的燒竈,他當然知道該燒哪頭竈,和州這個燒不熱的冷竈,在沒換新主之前,他是不會再燒了。
太上皇等他將事務理定,突然開口道,“年後我要離開幾日。”
見崔閭擡眼望來,便才解釋一句,“荊南那邊有些事需要我回去處理,年後雁兒我也會帶走。”
崔閭點頭沒作聲,太上皇想了想,開口問,“你要不要隨我一起去?”
見崔閭詫異,太上皇移開眼睛道,“荊南巫醫不錯,我帶你去看看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江州地下城的事, 也將才傳出大半月,按以保川府為圓心往四方發散,傳到和州那邊, 至少得二十天出頭,也就是說,崔閭這邊收到畢衡的信, 江州這邊的起出巨藏之事,也將進入和州府。
並著崔閭為兒子辦了喪的消息, 一起遞進了和州衙署。
後者與政事相連, 是裹在皇帝與其通的往來秘信裏到的,前者屬日常邸報消息,和州路遠, 與朝廷存個十天半月信息差也屬正常, 因此, 當畢衡同時收到關於江州兩則重要信息時,一整顆心都陷於淩亂與忐忑中。
他基於自己的立場和考量, 覺得事雖超出計劃外,可並不影響結果,只是會將原計劃內的鹽引之爭,周期拉長,可這也能避免各方因為傾銷海鹽之事,而激發的矛盾和內鬥, 他覺得溫水煮青蛙, 要比崔閭早前的價格戰,更能替皇帝解憂, 畢竟他要比崔閭更了解朝廷,更懂皇帝啊!
崔閭太激進了, 會讓皇帝夾在他們和地方鹽政左右為難的,作為一個體貼的臣子,他怎麽好讓皇帝陷於朝議,被代表各方勢力的朝臣刁難,有失聖上威儀呢?
所以,他們計劃的方向沒錯,只是他在執行過程中,稍稍改動了一點點……而已。
畢衡捏著剛剛到手的消息,試圖說服自己,並努力回憶自己在信中,有沒有就崔老二之事,說出更過分的話,畢竟是人家親生的,再不好,也由不得人一味的貶低指摘,這點人情世故他懂。
可從始至終,他仍一點沒覺得自己行事有錯,只是偏差,偏差又不是壞計,拉回正軌,仍能繼續執行,若崔閭回信,因此不高興他的改動,那大不了再從江州拉一批海鹽來,重做一次傾銷方案就是了。
生氣?生什麽氣?他都替他在皇帝面前陳情了,否則依崔老二的做派,早把他這個當爹的,在皇帝面前的印象給毀完了,可慶幸他能有秘折私報的恩榮吧!換誰也不能像他這般,能第一時間向皇帝討人情吶!
他沒做錯,他比崔閭長了二十歲,又先入朝為官,比崔閭更懂為官之道,這不,皇帝已經對他的做法表示了嘉獎,回函上表示明年的鑿渠款,已經準備好了,就等冰化雪消,他和州就會全面發動,開挖屬於自己的河道了。
多年夙願將要達成,不只他激動,連衙下署官們都一起跟著高興,紛紛上前恭維,讚他有大禹之能,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,整個和州的百姓,都應該來感謝他,感謝有他這樣一位青天大老爺,永遠將百姓放在第一位,急百姓所急,想百姓所想,河道挖成之日,便是他畢衡立祠之時。
終於,那一絲的不安,叫這天大的喜悅給沖散了。
皇帝的河道款,讓他堅定的以為,定是自己在鹽事上的發揮得到了肯定,全盤否定了他前面幾十年打下的基礎,以及因為江州才有了銀子的事實,更先於其餘州府拿到治理銀子的先決條件,則是因為江和兩州之間的商道。
這筆錢是在入了皇帝內庫之後,就被安排給和州了,不是由海鹽傾銷案帶起來的天降驚喜,只是恰好湊了個前後腳的時機而已。
他把誤會當恩寵,更加重了他對計劃改動後果,深得聖意的深信不疑。
皇帝都認可了我的行事方法,你一個江州府臺,還敢逆了皇帝的意?所以,自然也沒理由與我生氣。
生氣、生隙,可就是你的不對了,老哥哥年紀比你大,總是會讓一讓你,退一步的。
是以,說服自己還不算,他還將此想法匯聚成信,發給了崔閭,以圖讓崔閭順著他的思路,理解他、肯定他,進而繼續為和州輸送經濟命脈——低價海鹽。
崔閭不是傻子,他甚至很清楚擅動計劃根本,會引得崔閭大火,可總有一份僥幸,讓他忽略了不安,認定自己沒錯,持身正派,一心為民,沒往兜裏劃拉半毛銀錢的利,他有什麽錯?若有錯,只是因為他太愛民如子了,舍不得治下百姓再多辛苦,只想把好的往自己治下拉,私心不算錯。
直到聖旨封他為督渠總領,全權統管鑿渠引水之事時,他還沒意識到聖心轉變,等接下來的職權交接,才叫他清醒過來,望著來接他職的韓元愷,塞在喉嚨裏的字一個也吐不出。
作為北境一脈,他當然知道韓元愷是誰,那堪比帝師之人的學生,他質疑不起,更不可能在職權交接時搞花樣為難人家。
正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畢總督,以叫人愕然之姿,卸了任,專職調去修水渠了。
朝上各方勢力大佬:求仁得仁,心想事成,祝好!
當然,此時的畢衡還在和州做著他的總督,派了人將崔府為崔二少爺辦喪儀的事,傳進了沙海,想著到底是崔閭之子,若然人能回來,偷偷送回江州,多少也能賣給個好。
崔仲浩被死亡的反應目前無人知,深入須彌沙海的一幫人,也不是為救他而來。
幺雞在臨行前,受了崔閭的邀請,往衙署後院,吃了好大一桌超豐盛的飯食,美酒佳肴,酒足飯飽,他倒也好說話的很,拍著胸口保證,必定給他把那些護衛的屍體帶回來,好在如今天寒地凍,沙海那邊氣溫也幹燥,那些護衛的屍體想來不會太過腐敗,要運回並不太難。
崔閭準備了十幾口上好的棺木,就等著將那些護衛們運回收殮。
太上皇能指了幺雞前往,可見對這事的重視,早前他們去打沙匪時,幺雞便是前鋒,路形熟悉,且戰力彪悍,打一窩沒什麽章法的匪寇,也算是大才小用了。
崔閭也清楚自己這邊分--身乏術,想吊著那幫沙匪往西番國一探的想法,無人可用,若有人,太上皇也不會放著那處老是死灰覆燃,打的都失了興味,再不親涉。
若非太上皇親自開口,幺雞是懶得動的,一窩毫無價值的前菜,殺雞焉用牛刀?和州邊上的駐軍就能幹。
可怎麽辦呢?
他現在已經淪落到只能靠跑腿,來維持主上心裏的位置了,那旁邊本來屬於自己的站位,早被崔府臺搶了,他擠都擠不進去,只能在外圍抓耳撓腮,企圖示好崔府臺往旁邊站一站,讓點空隙給他,好搶救一下他岌岌可危的地位。
幺雞苦啊,大半輩子下來了,沒料自己會失寵,想當年那武景同的出現,也沒這麽引他警戒,真真是大意失荊州啊!
主上,好歹你也雨露均沾些,別太讓老臣寒心了餵~!
太上皇當沒看見幺雞哀怨的眼神,任務指派下去了,還要囑咐一句,“若捉到了那不孝子,記得用棺材裝回來。”
幺雞這麽多年只學會了一件事,就是絕對服從,凡太上皇所言,不管對錯,絕對依令執行,太上皇若沒這句話,信不信?他能把人捆馬屁股後頭,一路拖回來,屆時……呵呵,全西北長廊線上的人,都將會知曉,崔府臺家的二公子在和州“死而覆生”了。
畢衡的第二封信,崔閭看完直接燒成了灰。
去你大爺的,一副為了我所謂的計劃正軌,委屈你再做一次傾銷方案,還要白送你千斤海鹽的主意,弄得好像你多委屈似的。
合著之前的計劃一切都是為了我?
我好好的在江州,有錢有人,挖個地下城幾年政績都不缺的人,我做勞什子計劃,要弄海鹽往江對岸跟人打擂臺?
不是為了你畢衡,和你嘴裏的和州百姓,我多餘管內裏百姓吃不吃得上廉價鹽的事,反正朝廷鹽政,也不是我個小小的江州府臺該管的,我真是純純給自己找鍋背。
畢衡腦子是不是壞掉了?他還記不記得,自己哭窮時候的模樣?
崔閭決定提醒提醒他,擡腕寫信直接跟他要上次海鹽的鹽款。
既然計劃沒有做成,那那批海鹽就不算是為政務消耗,你和州沒有獨吃我一地海鹽鹽利的道理,給錢吧畢大人。
當初我是怎麽拆東墻補西墻,發動全州府竈戶為你搞的幾千斤鹽,你畢衡可是知道的,就算想賴賬,本府手裏也有一份兩州引鹽通商協議,本為堵西北長廊線上官員和朝廷非議的協議,沒料竟然用在了兩人撕逼決裂上,崔閭寫的時候,簡直百味雜陳。
太上皇把信拿過去看了一遍,斜睨著某人揶揄道,“你倒是大方,幾千斤鹽竟是眼也不眨的賒了出去,且協議補充條款上的鹽價……”說著將信倒扣到桌上,瞇眼吐出兩個字,“十文。”
崔閭不緊不慢的將信吹幹,往信封裏塞,然後才道,“那是補充協議的價錢,兩州正式協議裏可不是。”
當時為了做戲做全套,正式協議裏的鹽價是官鹽價的十倍低,一斤約在四五十文左右,而私鹽價則更低的,也將在三十文上下,之所以作個補充協議,是為了取信私下來投誠談生意的鹽販子,只要能將海鹽銷路打開,賣越多價越低,最低可低至十文上下,是為了引流才給了巨大讓利。
所以,當畢衡沒有照著計劃走時,這補充協議裏的鹽價就不作數了,他就是跟他按照正式協議裏的官鹽價要,依和州的財庫,量他也拿不出這筆錢,更何況,他為了獲取和州民心,還無償發了一批,呵,拿他的鹽收買人心,回頭他在和州的名聲,不定因為老二那孽畜,被說成什麽樣呢!
哪有吃完就撂碗摔筷子,罵請客的主人家的?
他崔閭從來也不是屬菩薩的,認清了畢衡的真面目,就絕不再有拖泥帶水之行止,一切按照協議內容來,再別提情分二字。
至於早前答應的,支持和州開渠引水的銀兩,不作數了,賣他好,不如賣皇帝好。
崔閭低頭,給信封口壓上火漆,年後灃兒上京,他必定得給孫兒鋪路,這江州每年的稅率,定是要上漲的,且皇帝內庫今年既然收了他的珍寶箱,日後自然也當成定例的送,這麽多錢砸下去,他就不信皇帝敢薄待灃兒半分。
即便有太上皇的私信作保,崔閭也相信現官不如現管,畢竟灃兒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討生活,他要叫皇帝把灃兒看成江州財童子,灃兒好,皇帝內庫才有銀錢進賬。
都一樣的燒竈,他當然知道該燒哪頭竈,和州這個燒不熱的冷竈,在沒換新主之前,他是不會再燒了。
太上皇等他將事務理定,突然開口道,“年後我要離開幾日。”
見崔閭擡眼望來,便才解釋一句,“荊南那邊有些事需要我回去處理,年後雁兒我也會帶走。”
崔閭點頭沒作聲,太上皇想了想,開口問,“你要不要隨我一起去?”
見崔閭詫異,太上皇移開眼睛道,“荊南巫醫不錯,我帶你去看看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